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即将满一年。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截至7月1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1亿元,成为同期全球最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全国碳市场有望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引入机构投资者,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更好地发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低碳转型的作用。
市场功能初显
全国碳市场启动近一年来,运行平稳有序。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全国碳市场共上线运行239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1亿元。自上线交易以来,碳排放配额每日收盘价在每吨41.00元至每吨62.00元之间,7月12日收盘价为每吨58.00元。
“从总体看,全国碳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随碳排放管理周期呈现合理波动,促进企业减排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上海环交所总经理刘杰表示。
此外,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2021年12月31日,控排企业积极履约,全国碳市场第一个碳排放权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碳登上线后累计清算金额约168亿元,为2162家发电企业开立登记结算账户。
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相关主体有序“响铃交卷”。
中国石油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石油按照“依法履约、统一调配、集中管控”的原则,全面分析判断价格走势,制定详细完善的碳交易履约方案,成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最先圆满完成交易履约任务的国有大型集团之一。
“首个履约周期,国家电投78家重点排放单位超前完成履约任务,实现履约率100%,采购成本低于市场价格,实现履约成本最优。”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泮昊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中国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石化下属17家自备电厂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并有4家企业在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和首月参与交易。2021年7月21日,茂名石化完成10万吨大宗协议交易,成为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首笔大宗协议交易。2021年12月15日,上述17家自备电厂企业圆满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履约率100%。“2021年,中国石化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量累计483万吨、交易额2.07亿元。”这位负责人说。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一些控排企业收益颇丰。如京能集团去年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得超过4亿元收入,大唐发电、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发布的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三家企业分别因碳排放权交易获数亿元收入。
“目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机制设计、体系构建、市场发展方面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刘杰说。
多措并举提升活跃度
全国碳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成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第一个履约周期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但整体上表现出以履约为目的的特征,是较为典型的履约性碳市场,市场流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刘杰表示。
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进入履约季后,2021年12月碳排放配额成交量为1.36亿吨,占全年总成交量的76%,其他5个月的成交量仅占24%。
刘杰认为,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类似,全国碳市场短期表现主要受阶段性配额供需情况影响。在临近履约期时,市场阶段性配额供需变动较频繁,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出现价格上涨,在供应相对充足时市场价格回稳;在履约期过后,市场活跃度整体偏低,总体符合一般市场规律。
“现阶段,我国碳市场存在明显的履约驱动现象,也反映出我国碳市场活跃度有待增强,价格发现功能有待提高。”泮昊认为,随着我国碳市场纳入行业、参与主体、交易品种逐渐增加,市场供需面会发生较大变化,交易活跃度有望逐步提高,碳价也将合理上行。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有关工作正稳步推进。建材、有色、钢铁等行业正开展碳排放交易相关研究准备工作。
“‘十四五’期间,预计8大重点能耗行业均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将由发电行业的2000多家扩大到8000家至10000家。”刘杰表示,上海环交所将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工作安排,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其他高排放行业,适时引入符合要求的投资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参与交易,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激发市场活力。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扩大交易主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下一步的趋势。”中碳登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8个地方试点碳市场在扩大覆盖行业范围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以湖北为例,湖北碳市场在一个履约周期就完成了11个行业的覆盖并积极引入个人及机构,运营过程中未出现风险及纠纷。因此,全国碳市场在扩大行业覆盖、引入机构投资者方面是拥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可借鉴经验的。”
这位负责人表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需考虑相关行业企业数据基础、行业减排潜力大小、纳入后对行业竞争力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因素。还需考虑新纳入行业能耗、环保等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对该行业企业监管的成本与收益等。
“全国碳市场扩容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对企业控排的约束及激励作用。不同行业减碳成本的差异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将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发挥价格机制作用,深化全国碳市场发展。”该负责人说。
对更多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探索也在积极推进。“上海环交所支持自愿减排市场、碳普惠市场的发展,推动与强制减排市场的互联互通,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碳市场格局。”刘杰表示,目前正将碳市场建设和碳金融建设主动纳入到上海的国际金融体系建设中去,积极推进碳回购、碳质押、碳指数、碳信托和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探索和完善碳掉期、碳远期等衍生品交易,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定价中心。
制度设计持续完善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制度设计不断优化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会逐步加大。
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建议,抓紧构建和完善顶层设计,从法律法规上明确企业减排和履约的强制性,加快形成统一碳市场的“1+N”政策体系。紧紧围绕“双碳”目标制定碳市场发展路线图,明确计划、倒排时间,持续推进行业覆盖扩容安排,有序推进由碳排放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
在试点市场发展方面,刘杰说,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现有试点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工作。
在自愿减排市场建设方面,北京绿色交易所相关负责人透露,去年下半年,北京绿色交易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启动全国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北京绿色交易所将立足于深化自愿减排市场试点建设,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深入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
泮昊认为,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我国碳市场还应密切与全球主要碳市场的制度对接,加强中欧在环境和气候领域对话合作,就绿色低碳发展深入交流,打通使用绿电、绿证、减排量抵消出口产品排放的通道,为出口产品降低碳足迹提供更丰富的手段。力争在2027年前实现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覆盖行业的约束性要求,为抵扣部分欧盟碳边境调节税创造条件。推动建立高质量的自愿减排量开发体系,为“一带一路”碳市场国际合作谋划共建共商共享的“路线图”,在全球强制和自愿碳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超网咨询辅导,专业从事多年验厂辅导以及认证咨询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人脉,熟悉验厂、认证的过程与步骤,可以随时助力企业解决认证难题,轻松应对,顺利通过。咨询电话:021-51029391!